■记者 马怡宁
4月的上海,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聚光灯中心。第21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36万平方米展出面积、近千家参展企业、超百台全球首发新车的规模,创下历史峰值。
这场被誉为“汽车产业奥林匹克”的盛会上,中国本土车企正上演一场改写全球竞争规则的“范式革命”: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中,从技术追赶者蜕变为生态定义者;在全球市场博弈中,从“引进来”的学习者升级为“反向输出”的共建者;在价值创造维度,将汽车从冰冷的功能工具重塑为承载情感的“移动空间”。中国汽车产业正以全链条创新,开启属于自己的全球化叙事。
重构技术竞争逻辑:从“参数崇拜”到“场景定义”
在某国际豪华品牌展台,讲解员正向观众演示新款电动越野车的“45度角陡坡缓降”功能。而东风猛士917早在三年前便已实现这一技术,并在最新发布的蛟龙战甲加长版上搭载了MATS全地形智能系统,以±0.1g精度实现动力动态控制,相当于为汽车植入“电子防滑大脑”。
这种看似“技术撞车”的背后,暗藏着全球汽车竞争范式的根本转向——中国车企已从对欧美技术的“望其项背”,转变为在新能源、智能驾驶等领域的“场景定义者”。
技术突破源于对真实需求的深度解构。当欧美车企还在争论“电动车能否越野”时,东风汽车已带着用户在腾格里沙漠体验全地形穿越;当海外市场受制于充电桩建设滞后时,东风等中国车企的超充技术已实现“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”(800伏高压平台)、商用车“充电20分钟补能 80%”的场景落地。
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数据,2025年全球新能源越野车市场65%的技术标准由中国企业主导制定。今年初,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由中国牵头的7项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标准立项,覆盖电动汽车整车、动力电池、燃料电池及换电等核心领域,中国专家担任燃料电池汽车、换电车辆两大工作组召集人。
东风氢燃料电池系统实现-30℃低温秒级启动,东风第二代固态电池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……这些创新并非实验室里的参数游戏,而是围绕用户场景的价值重构。
在全球汽车工业从“硬件比拼”转向“场景竞争”的关键期,中国车企凭借对消费痛点的精准洞察,逐步掌握汽车产业电动化、智能化的“主动权”。
重塑全球产业版图:从“中国秀场”到“技术策源地”
行走在上海车展的国际品牌展区,跨国车企产品的“中国化”改造具有象征意义:大众带来三款中国专属智能网联概念车,宝马新世代操作系统70%源代码在中国开发,奥迪A5L成为首款搭载华为智驾技术的燃油车,日产N7纯电车型由中国团队全程主导研发——这种“反向合资”现象,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被动的技术输入方,进化为主动的技术输出方。
市场数据印证着这一逆转:2025年一季度,中国汽车出口142万辆,其中新能源占比达32%;在中东市场,中国汽车品牌占有率持续飙升,阿联酋已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第三大目的地国。
东风与沙特UMA集团的合作堪称“全链条出海”典范:双方不仅达成万辆级采购协议,更构建“技术+资本+市场”三位一体联盟,由中方团队提供产品定义、服务体系和本地化营销方案。这种模式超越单纯的产品出口,实现了技术标准、产业链条与商业模式的整体输出。这种“全链条出海”模式,让中国车企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商,转变为海外市场的“生态共建者”。
跨国车企的战略调整更具风向标意义:丰田在中国设立独立研发中心,首创“中国首席工程师”制度,将新车型定义权交给本土团队;上汽通用成立中国首个合资企业数字化中心,100%自主开发智能座舱系统。背后的支撑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全链条优势——全球75%的动力电池产能、60%的充电桩布局集聚中国,形成“研发-制造-服务”的完整生态闭环。
正如21世纪初智能手机产业向中国转移,如今汽车产业的“全球重心”正在向东方转移。上海车展不再是跨国品牌的“中国秀场”,转而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“创新策源地”。 重建汽车价值坐标:从“功能竞争”到“价值竞争”
中国车企正在重新构建汽车的价值坐标系。东风展台的岚图梦想家以“移动客厅”理念重构车内空间:可旋转零重力座椅、嵌入式商务桌板与香氛系统,打造出兼容亲子互动与商务洽谈的“第三生活空间”,而且座舱甲醛浓度控制在0.015mg/m^3,达到医用级标准;猛士M817遵循“场景定义功能,技术赋能体验”的理念,聚焦城市通勤、近郊出游、长途穿越三大场景,开辟智能越野新赛道。
东风猛士品牌还深度挖掘用户情绪价值:构建“越野生态圈”,为用户提供专业驾驶培训、定制化穿越路线。当国外车企还在依赖品牌历史讲故事时,中国车企已通过“场景创新+文化赋能”,开创“用户共创”的价值新范式——不是比拼品牌积淀,而是围绕多元生活场景创造情感共鸣。这种从“功能竞争”到“价值竞争”的跨越,正在改写全球汽车消费的评判标准。
从技术跟随到场景定义,从市场输入到生态输出,从功能工具到情感载体,中国车企的实践,本质上是对全球汽车工业发展规律的主动重构。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车企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份额达70%,申请新能源专利12.6万件,占全球总量的48%,这些硬实力支撑着“中国方案”的全球话语权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汽车产业正展现出独特的发展哲学: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参数堆砌,而是连接人与场景的情感纽带;竞争不再是零和博弈,而是基于生态共建的价值共享;价值定义不再依赖单一标准,而是由全球用户的多元需求共同书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