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01月15日

寒冬里的那团火

■肖成 (东风锻造)

到了寒冬腊月,朔风呼啸,雪盖大地,屋舍埋在了皑皑白雪之中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,北方人都钻进了屋内,屋外狂风怒吼、大雪纷飞,屋内全家老幼,围炉畅谈,看到翩翩起舞的火焰,就看到了明天,看到了希望。

湖北的冬天既不如南方温暖,也不像北方有暖炕有暖气可以取暖,而且气候干冷无比,所以各种“取暖神器”就成了过冬的必备之物,陪伴我们度过漫长的冬日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家取暖用的最广泛最灵便的就是一种被称为“烘笼儿”的物品,烘笼是陶土制作的,圆形的瓦钵,朱红色、砖红色,或板栗色,两侧拱起一个弧形的把儿,像布鞋的一字带。我们平时就提着把儿,从厨房到堂屋,从卧室到门前的院子。

上小学时,冬季早晨母亲早早起床,先给锅里倒两大勺水,再取几块木炭放在锅底下,生火烧热水。等水热了,洗好手脸再从锅底夹出烧红了的木炭放在准备好的两个烘笼儿里,再给烘笼儿边放一些锯末灰,我和妹妹背上书包,提着烘笼儿去上学。弯弯曲曲的村道,三三两两提着烘笼儿的小孩嘻嘻哈哈地去上学,木炭在寒风的吹助下,越烧越旺,远远望去像一条火龙在舞动。更有调皮的男孩,提起烘笼儿用力地抡起火圈,引起大家“哇哇”赞叹。到学校走进教室,有的把烘笼儿放在桌下脚旁,有的放在桌子上,一边烤火一边摇头晃脑地读书。

回到家里,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火盆,一个木制框架上面放上一个铁制圆盆就成为了火盆,在火盆放上劈开的干柴或者木炭,噼啪作响的木柴和袅袅的轻烟,通红的火焰照亮了每个人的脸膛,使堂屋里充满无限的温暖和生机。烤火的时候,我们坐在火盆的旁边听大人们谈闲拉呱。当然,我们小孩的嘴一般也不会闲着。趁这机会,我们将家里的葵花籽、红薯、花生啥的都放到火盆里烤。只几分钟就听到“哔哔啪啪”的爆响声,还有飘到鼻孔的瓜子香味。这时候,我们就顾不上手被火烫着,争先恐后地伸手去抓烤熟的瓜子、花生、红薯,津津有味地吃起来。

在更偏远的农村,则在家中正屋用石块砌成冬天生活不可或缺的火塘。火塘上面悬挂着一根索钩,索钩的上端固定在房梁上,下端有可以活动的铁钩,勾住铝壶铁锅,用来烧水煮饭。火塘的上面,挂满自家的腊肉。腊肉熏久了,就会自上而下滴下猪油来,猪油掉落到火塘里,会引起“哔剥”的火苗来。春节期间,四邻好友围在火塘边,聊外面世界的见闻,唠左邻右舍的家事,算一年的辛劳与收获。火苗跳跃不止,时光向前流转。孩童时在外面玩冷了,就会被家长唤到火塘边来烤火。耍雪后的小手,冻成了白红色的肉萝卜。烤火后,便不觉得冷了。村妇们在火塘边也不会闲着,年长的老人,会在边上纳鞋底;年轻的媳妇,则会在一旁织毛线。三十夜的火,十五夜的灯。过大年,火要旺。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,家家户户都把自家最大的树根挑出来,放在火塘里烧。为了讨个好彩头,长辈们叮嘱:过年的火,莫用火钳敲,让它自然烧落,这样的火,才长命百岁。火燃烧时,千万别盘它,人盘穷,火盘熄,叫花子没米吃。

不知从何时起,火塘边渐渐开始冷清,老人永远离别了火塘,长大的孩子,也告别火塘去了外面精彩的世界,只有渐老的父母佝偻着身子与火塘相濡以沫……

年关又近,架在火塘上的腊肉早已熏黄飘香,父母期盼的眼神早已被火光点燃。相信在外的游子,任时光如何变迁,任风雨如何历练,心灵深处都永远跳跃着一簇温暖的塘火,为你点亮希望,而那一方火盆及火塘,成为了寒冬里的那团火,永远是心底最温馨的所在……

--> 2025-01-15 1 1 东风汽车报 content_16861.html 1 寒冬里的那团火 /enpproperty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