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记者 孙晨亮
近日,湖北卫视专题节目《出征》聚焦东风汽车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创办的“东风跃迁班”,通过校企联动,实现“产线上的人才跃迁”。
从燃油车到智能网联汽车,千亿级规模的车载芯片市场正在冉冉升起,而现实是,近九成芯片都来自国外,国产芯片的上车率仅有一成。如何突破这一瓶颈,是摆在湖北车企,乃至全国车企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针对汽车芯片领域的“卡脖子”困境,2022年,东风汽车牵头,联合武汉理工大学、芯来科技(武汉)有限公司等多家高校和企业,成立了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。校企联动之下,国内首款全产业链自主制造的高端微控制器芯片已完成二次流片,高边驱动芯片已开始量产上车。
在这个超2000人的科研团队里,就有“东风跃迁班”的研究生,他们的工作是测试芯片寿命,这也是他们的毕业论文课题。“我们要做一个芯片可靠性的测试箱,从硬件到软件。我们去过极寒地区,包括漠河,也去过极热地区吐鲁番做测试,测试箱都能够正常启动。目前我们已经与东风汽车签订了相关协议,毕业了就会被直接录用。”武汉理工大学“东风跃迁班”研究生王学坤说。
王学坤所在的“东风跃迁班”,是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的人才储备班。2022年,东风汽车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转型,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创办了“东风跃迁班”,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,选拔研究生,进行定制化培养。通过产教融合、校企联合培养模式,培养一批爱党报国、敬业奉献、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的工程师队伍。
“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,各个学科和各个专业之间存在壁垒,但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对学科和人才的要求,是需要培养复合型、跨专业的学科人才。”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谢长君说。
“东风跃迁班”改变传统的专业培养模式,采用“1+2”培养模式,即学生第一年在武汉理工大学完成公共学位课、专业学位课及选修课程的学习,第二、三年则进入东风汽车进行专业实践培养和学位论文等工作。通过校企双师制,学生既能在学校接受导师的学术指导,也能在企业跟随行业资深专家进行实践锻炼。
“东风跃迁班”还依托东风汽车与武汉理工大学揭榜挂帅项目及前瞻性科技项目,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课题和项目资源。通过联合培养,学生们更早地实现了从学生身份到工程师身份的转变。
“东风跃迁班”开办三年来,累计培养了100多名研究生,申请专利30余项,发表论文40余篇,涵盖车辆续航、能耗管理、智能驾驶等多个领域。学生们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,在项目中锻炼自身能力,为企业带去创新的解决方案,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。
“东风跃迁班”的建设,坚持以“用”为导向,应答“市场之需”,蹚出“产业所求”,也正在蹚出一条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有机融合发展之路。